常有人發脾氣時將高爾夫球竿向後丟得遠遠的,這錯了你應該甩向前面,這樣可以少走點路。   -- Tommy Bolt


既高爾夫⛳️輕鬆揮桿後,你嘗試過後有什麼樣的身體感受呢?想像身體就像DNA一樣的spiral向上延伸的感覺,力量從地面傳遞向上,藉由身體的轉動再加上重心轉移,每項運動都需要經歷時間使身體產生記憶,但我們該讓這轉體揮桿如何有效率的達成,除了兼具柔韌與力量的平衡協調,平時透過肌肉的訓練才能將揮桿做得紮實,(身體牽引手臂帶動下杆),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哦~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在每個時期中間有哪些肌肉在幫忙囉!

我們將高爾夫揮桿的時期分成四個時期:


1.起杆期(windup phase) :將起始擊球位置擺定,重心落在雙腳上,準備揮杆擺動開始前瞬間(Address)。

2.上杆期(forward swing):球杆頭到弧型頂部移動(backswing)達到上杆頂點。 3.加速期(acceleration phase):球杆頭從弧形頂部朝向高爾夫球運動,並接觸的球體那一刻(Impact)釋放杆頭力量。 4.收桿期(follow-through phase):球杆頭經過撞擊運動,重心將完全轉移至前腳完成擊球動作。

  

讓我們一起觀看韓國職業高爾夫選手李寶美(Lee Bo-mee)揮杆影片https://youtu.be/N3xDCzYyy1Q,聯想一下我們拿著球杆揮杆的感覺一起感受下方肌群的運作。


*下方假設慣用手右手為後側手,另一側手前側手,我們以老虎🐯先生Tiger Woods的動作為例

起桿期(windup phase): 維持大約髖關節彎曲45度,膝關節彎曲大約20~25度,臀肌、膕旁肌和股四頭離心控制維持膝、髖關節微彎曲。軀幹與骨盆旋轉,前側髖關節相對於骨盆產生外旋動作,骨盆的旋轉使得腓肌(peroneals)控制踝關節外翻。後手外展、外旋、肘屈(提肩胛肌與菱形肌提供肩胛後縮),前手內旋、肘伸(前側肩關節前引若上旋,前鋸肌收縮穩定)。擺動時豎脊肌與腹斜肌群必須產生旋轉,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穩定球杆。

  


・上桿期(forward swing) :此時骨盆開始將做一個旋轉的動作,前側腳仍保持外旋,後側腳髖伸肌(尤其是臀大)、外展(臀中、臀小、TFL、對側內收肌內收大肌)開始骨盆動作,豎脊肌仍保持脊椎排列。在前往加速期時後側臀 — 動力驅動球桿加速; 前腿臀部 — 右下肢轉移到左下肢,  左腹外右腹內斜驅動身體旋轉,前側肩關節外旋,後側手內旋內收移向身體中線,兩側菱形肌使肩胛骨下旋,闊背和胸大協同作用, 前手肱三頭維持肘伸、後手三頭肌引領肘關節趨向伸直。

  


・加速期(acceleration phase):此時是身體活動最大的時期,骨盆與軀幹的活動帶動球杆頭落下擊中球時,我們身體的豎脊肌與腹斜肌從一側控制來到另一側軀幹,並將整個重量均落在前側腳,骨盆的活動從後腳髖內收和前側腳髖外旋,後側膝蓋彎曲由股四頭肌離心控制,後側腳外翻與腓腸肌-比目魚肌前掌前彎蹠屈,協助轉移重量至前側腳。 上肢— 胸大肌和闊背肌將帶領上肢擊球。後手由肩關節內旋(肩胛下肌)並旋前(旋前方肌與旋前圓肌控制後手前臂), 前側手旋後:旋後肌與肱二頭控制握杆。

 

  


・收桿期(follow-through phase):收桿期已經完全將重心從後腳移動到前腳,此時左側臀肌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除了要維持直立還要控制身體整個落在前腳,而在同一側的腹斜肌減緩手臂向下的動作。 下肢:後側腳髖關節內旋(TFL、臀中、臀小、股薄肌),減少了膝伸角度由股四頭控制,踝關節蹠屈(腓腸肌與比目魚);前側腳髖關節內旋、少許髖屈、踝關節內翻(前側踝關節—脛骨後肌)。 上肢:前手— 肩胛穩定(斜方肌、菱形肌、前鋸肌、提肩胛肌),胸大肌鎖骨端控制肱骨上端動作, 後手—前鋸肌穩定、由於後縮加上肱骨內收由胸大肌胸骨端控制、內旋(闊背、肩胛下肌) 。

  



全程穩定肌肉:多裂肌(multifidus)、腹斜肌(Oblique)、豎脊肌、腹橫肌、骨盆底肌。

現在針對擊球的方式有需多說法,甚至有不在原先一般大眾思維邏輯中的擊球方式,但重心轉移/重量分配/足底壓力加上軀幹旋轉~使得身體相對地面有較大作用力及動力鏈使身體流暢運作創造完美揮杆軌跡,增加身體軀幹的活動度與柔軟度提供旋轉爆發力,為了在球場少走點路我們還是好好的練習吧!就讓讓身體的律動帶動與球桿同步動作!!最重要的還是運動前保持暖身與收操呦~

跟著老師一起暖暖身再下場打球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ianglepilat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